44块屏?44本书?如何构造《鲁镇社戏》这部大型实景影画剧?
来源: | 作者:Jazzpro audio | 发布时间: 1076天前 | 13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历经三年创作,60余位演职人员通力合作,从创意到舞美、视觉、灯光、音响整个幕后制作,李捍忠导演的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于4月29日在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演艺中心进行了首演。在首演现场,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持续关注。5月起,为满足游客的观影需求,演出进入常态化。

《鲁镇社戏》为何会获得如此多关注?整个剧目在创作、制作上又有哪些突破和创新?为此,WORLD SHOW走进现场,为大家揭秘背后的创作理念。

导演:从当代社会出发,诠释鲁迅精神

作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一一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界影响、贡献之巨大。为了纪念中国这位文化革命的伟人诞辰140年,总导演李捍忠携手幕后团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一一《鲁镇社戏》。

《鲁镇社戏》的创作理念是什么?想传递给观众的又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近现代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鲁迅精神在整个文学史也极具代表性。他笔下的具体人物、人物经历的具体事件、人物背后蕴含的意义等等,我们首先均需如实反映给观众。其次,100年过去了,作为创作者,如何以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向当代社会表达我们的态度是我们的创作理念和着重思考的问题。”总导演李捍忠向我们说道。

总导演李捍忠

导演团队

与舞剧、话剧、歌剧不同的是,《鲁镇社戏》作为一部大型实景影画剧呈现给观众,我们如何理解影画剧这一概念?

“剧目跨界融合越发频繁,我们已经很难清晰地描述某个剧目属于舞剧、戏剧、情景剧、歌剧、音乐剧等具体哪个类别,‘大型实景影画剧’其实是我们对文旅市场探索出来的定义。”总导演李捍忠继续说道。

在《鲁镇社戏》中,总导演李捍忠用全景鲁镇的方式把人物做了亮相,并对鲁迅文章的理解进行了延伸。虽然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但是对照现实,一些现象还是会摆在那儿。比如《社戏》一幕,误入的小孩子是否会去扶起祥林嫂?

“这个孩子所有的反应,其实就是反映当代人对于弱势、底层的关注和关怀。这是我们团队的思考以及给予观众的一个小体验。但是这个体验,我们会以积极的方式给予观众正面的反馈,此外《阿Q》《辫子》等等系列亦如此。”总导演李捍忠解释。




当代观众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大众的文化素质快速提升也将是未来的趋势,《鲁镇社戏》如何作差异化演艺?发挥一部好作品的最大价值?

“文旅演艺和其他演出的区别之一是,文旅的受众是持续性的,我们可以通过商业运作手段,把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我们希望每一个作品不是产品而是一个独立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与风貌。从实景、书籍到LED屏、机械等多方面转变,舞美、服装、灯光下了很多功夫。在制作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难题,但是这种风险性、不确定性正是演出的魅力和存在价值之一。”

《鲁镇社戏》的制作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解决?最终呈现怎样的效果?

舞美设计:

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再从“书”中走出来

《鲁镇社戏》由舞美设计师冯磊操刀。舞台设计风格方面,冯磊也重新解读做了更加现代的诠释。

“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以及书中描绘的环境都是黑暗的世界,像一个魔窟,怎么能够把舞台环境表现得不那么恐怖,但又能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阴暗,是件比较难的事情”。舞美设计师冯磊说道。

舞美设计师冯磊

所以在舞台风格上,冯磊适当地结合了一些魔幻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观众们既可以看到“粉墙黛瓦”的绍兴特色民居建筑、悠悠荡漾的乌篷小船、社戏演出的传统戏台,也能看到舞台上运用象征主义打造出的两只巨大手臂握住的“书阵”,同时还能看到舞台前区的气雾投影造出的星云、血河、火海等震撼的虚拟场景,亦真亦虚的鲁镇图景让舞台层次变得更加丰富。

舞台上一张张鲁迅先生的手稿和书稿,组成震撼的书阵,通过组合多变能够让舞台空间变得更加丰富。所有的故事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再从“书”中走出来,成为了本次舞台设计的创意点。从一开始设计的悬挂的投影“纸张”,到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44块炫目的LED悬挂式移动大屏,冯磊带领的火蜥蜴设计团队四易其稿,最终呈现出了有强烈代入感和体验感的舞台空间。

舞美设计的难点在哪?最终呈现的效果和初稿有哪些区别?

设计之初,火蜥蜴团队给到的整体方案是:观众坐在鲁迅的怀抱中来看整个演出。剧场两侧做了巨大的“手臂”,这两只“手臂”就是最初的设计方案中被保留下来的。两条手臂从舞台两侧一直向观众席后方延展,在操作部分设计了鲁迅的“头”和“肩”,连接大臂小臂,组成鲁迅的上半身,而观众会发现自己坐在鲁迅的怀抱中,看完演出之后,观众将会穿过鲁迅的身体走出剧场。

不仅如此,舞台两侧“手臂”的上方设计了鲁镇的特色建筑,仿佛长在鲁迅的“手臂”上一般,暗示着鲁镇是从鲁迅笔下诞生的。“手臂”也设计了表演的延展区,演员也会站在“手臂”上进行表演。“最初的设计能让整个空间更具延展性和典型化,让演出更有意思。但是历经了疫情和现实条件的变化和制约,后期经过和导演沟通、调整,把原来的“书页”变成了44块移动大屏。这也是从《12•12西安事变》里8块屏的思路延展之后得到的想法。”舞美设计师冯磊解释。

把舞台交给44块移动的大屏,最大的难点就是屏的物理移动,与屏中画面模拟出来的空间变化的配合。在没有到现场前,火蜥蜴设计团队在三维里模拟出两版每一场屏的排列方式,但是到了现场发现效果和效果图发生了很大偏差。所以结合表演,团队配合导演在现场对所有的画面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调整。

这些移动的大屏在舞台纵深的维度自由运动,形成交叠错落的空间,仿佛带领观众回到100年前的鲁镇,配合全景式的音响工程、虚幻UE4引擎、激光跟踪、红外扫描、VR虚拟实时建模、多媒体视频等科技手段,与现场表演达到了完美的配合。

整个演出最后巧妙的地方在于观众离开的方式,演员带领观众,穿过鲁迅的“身体”和他那一篇篇力透纸背的文学作品,走向舞台后侧打出的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

视觉设计:

44块LED屏呈现沉浸式艺术盛宴

现场融合了先进的舞台机械、44块定制高清异型LED屏、虚幻UE4引擎、激光跟踪、红外扫描、VR虚拟实时建模、气雾投影、多彩电脑灯、多媒体视频等黑科技手段,配合专业演员舞蹈、话剧、戏曲等现场表演,形成水乳交融的契合。多层次的观演空间,营造出真实与梦幻共存的艺术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艺术盛宴。

黑弓团队李思佳表示:“《鲁镇社戏》的舞台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各种模块化来完成的,视觉设计需要契合44块开合屏,视觉设计上最大的挑战,不仅要处理屏幕‘合与分’的状态,还要精准地处理屏幕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整个过渡中所表达视觉元素。整个过程的输出量和渲染量非常大,一旦这个过程有丝毫的差错,都需要重新测试,最终确保44块屏幕上的上千幅画面和上万种画面动态变化。”

视觉设计李思佳

在与观众互动环节,采用先进的实时互动技术红外扫描并拍摄现场观众影像,实时传输至服务器进行AI图像处理或AR虚拟合成,再通过无线传输即时将其反投至现场的LED屏幕中。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影视剧的拍摄过程,亲自参与表演,在观看、参与、体验中,再次接触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感受他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鲁镇故事。







灯光设计:

从大概念去做灯光设计

灯光如何与舞美、视觉设计融合是灯光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在《鲁镇社戏》中,灯光设计陈剑明从舞台整体环境出发,勾勒出整体的效果,同时让演员符合舞台整体环境。比如开心的,悲伤的,嚣张的,夸张的,愤怒的等等整体环境搭建完毕,再考虑演员身上的亮度。

灯光设计陈剑明

灯光设计陈剑明表示,“灯光不仅是摆设,不仅是量的转换场景,灯光也在做其本身的表演。“鲁镇演艺中心宽40米,深差不多50米,舞台比常规舞台大很多,我们需要平均布局,但灯光的整体调度和改动,需要根据现场情况。”灯光设计陈剑明说道。

本次项目最大的难点是,LED屏在整部剧中都是移动的。当人在舞台前区、屏在中区时,后区如何避开LED屏呈现效果?“当前区使用面光时,后区可以使用逆光和其他效果把画面填满。”灯光设计陈剑明补充道。

为了配合灯光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次项目使用了电脑灯89只,光束灯14只。陈剑明表示,相对于灯海战术,他倾向于干净的环境,这样能够有时间去设计更多的效果。比如在《鲁镇社戏》现场舞美切换到绿树场景时,便使用了侧光,逆光等效果。

音响设计:

环绕声、多声道相结合

为了配合舞美、视频、灯光、达到视听一致,音响设计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音响设计毛亮表示:“鲁镇演艺中心为《鲁镇社戏》而生,整体的音响设计理念基于环绕声和多声道结合的方式,设计了6.0声道,覆盖左中右、后环绕、栅顶环绕声,同时为了满足剧目的要求,还做了一些效果声,整体需要满足观众席的现场扩声和演员、舞台上返送。”

左:音响设计毛亮

音响设计最大的难题是由于剧目的要求,现场可移动的44块屏幕和数控的点位特别多,天花板上吊挂的钢丝之间也做了严格的距离要求,为了避开对钢丝轨道移动造成影响,扩声系统只能采用小箱体、紧凑型的线阵列。因此,整个剧场采用的是Jazzpro audio爵士音响的系统。

主扩声采用24只 S6CBT 双6.5英寸线阵扬声器,中置扩声、拉声像扩声分别采用4只、2只V12双12英寸水平阵列扬声器,低频扩声采用6只J218SUB双18英寸低频扬声器,环绕扩声则采用32只C80 8英寸同轴扬声器。近100只扬声器,功率余量充足,能够实现观众快速的代入感,沉浸在剧情之中。

演出的时候考虑到屏幕的升降调动,音箱位置的安装吊挂不能设置在最理想的位置,最后通过测试,点位设计在了离观众区地面高度大概20米。现场出现的高频损失,则通过侧补声进行调整。整体系统都采用了数字音频处理,通过Dante网络传输。根据剧目的要求,演员共采用了20多套MIPRO头戴话筒。

追求完美似乎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毛亮面对这个项目的态度。毛亮认为:“环绕声是一个剧院剧场的基本要求。让每个观众听感一致,就是好的音响设计。如果项目的时间能够再充裕一些,给予音响更多时间去修正,声音效果与视频能够融合得更好。”

结语

《鲁镇社戏》作为一部有质量有创作难度的文旅大戏,该剧的成功首演开创了绍兴高科技影画表演的先河,也填补了绍兴大型旅游演艺的空白。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入地了解到,为力求完美呈现剧目,尽管后期工作强度高达一天20小时,整个幕后团队都一次一次地测试、调整。作为与李捍忠总导演及各位主创一起合作超过10年的幕后团队,正是他们之间配合默契,才为观众呈现了这一场颠覆性的全感官体验艺术盛宴。

团队名单

总导演:李捍忠

剧目制作人:廖忠

编剧/执行导演:闫兵

戏剧导演:焦刚

舞蹈总监:马波

作曲:李沧桑

舞蹈编导:刘斌

戏剧副导演:何吉光

舞美设计:冯磊

灯光设计:陈剑明

多媒体视觉设计:王志鸥、李思佳

音响设计:毛亮

音响设计助理:陈维

服装/化妆设计:王彦

服装设计助理:朱迪理

执行制作人/制作统筹:宣路路

技术总监:马涛

舞台监督:史志莉、杨香义、汤梦婷

总导演助理:黄玥蓉

执行舞美设计:徐婷、王冰、刘悦诗、徐佳彧、付丽园

舞台机械设计:天津舞台科学技术研究所

舞美道具:北京斓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音响:北京安和嘉音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灯光:北京奥德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智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特效:上海祝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多媒体:浙江瑶晨建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媒体影像制作: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谢春秀

图片来源/黑弓团队、摄影师石昊、WORLD SHOW

特别鸣谢/Jazzpro audio爵士音响